| (D) |   1. | 第二型糖尿病之危險因子包括下列各項,除了 | 
| A. | 第二型糖尿病家族史 | 
| B. | 45歲以上 | 
| C. | 高血壓 | 
| D. |  LDL-Cholesterol >  120mg/dL | 
| E. | 多囊泡卵巢症候群 | 
|   | 
| (D) |   2. | 骨質疏鬆症目前臨床上使用可促進骨形成之藥劑為 | 
| A. |  Bisphosphonate | 
| B. | Calcitonin | 
| C. |  1, 25 (OH)D3 | 
| D. | PTH (parathyroid hormone) | 
| E. | Fluoride | 
|   | 
| (C) |   3. | 有關糖尿病足潰瘍之敘述,何者最為正確? | 
| A. | 骨掃描是診斷併發骨髓炎正確的方法 | 
| B. | 以適當抗生素治療即可,很少須要清創術 | 
| C. | 臥床休息及使用輔具是絕對必要的 | 
| D. | 使用局部抗生素對潰瘍之感染有幫忙 | 
| E. | 高壓氧之治療效果顯著是絕對必要的 | 
|   | 
| (D) |   4. | 有關肥胖症之敘述,何者正確? | 
| A. | 快速減肥是減少肥胖併發症最好的方法 | 
| B. | 雞尾酒療法(合併藥物)是肥胖症最好的治療方法 | 
| C. | 我國肥胖之定義是 BMI >25Kg/m2 | 
| D. | 只要減重5-10%可減少肥胖者死亡20% | 
| E. | 做胃隔間手術可以根除肥胖症 | 
|   | 
| (B) |   5. | 下列有關次發性血脂異常之敘述,何者不正確? | 
| A. | 糖尿病血脂異常主要是三酸甘油酯高, HDL低 | 
| B. | 厭食症主要併有膽固醇過低 | 
| C. | 使用同化類固醇會併有HDL降低 | 
| D. | 喝酒會併有三酸甘油脂上升  | 
| E. | 甲狀腺低能症會併有膽固醇過高 | 
|   | 
| (C) |   6. | 下列有關 Apolipoprotein之敘述,何者不正確? | 
| A. |  B-100是LDL最主要的脂蛋白,也是LDL受體之 ligand | 
| B. | Apo AI是 HDL最主要的脂蛋白,也是lecithin: 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之活化劑  | 
| C. |  Apo C Ⅱ及Apo C Ⅲ 皆抑制 lipoprotein lipase ,進而抑制肝臟攝取 Chylomicron及VLDL | 
| D. |  ApoE是 LDL受體之ligand | 
| E. | Apo B-48主要由小腸製造  | 
|   | 
| (B) |   7. | 下列敘述何者為誤? | 
| A. | 第二型糖尿病人血糖控制之改善對微小血管病變發生率之下降比起大血管病變來得明顯 | 
| B. |  HbA1C <  7.0%視網膜病變發生之機會 <5% | 
| C. | 據美國糖尿病學會專家建議所有>45歲,無第二型糖尿病危險因子的人也須每三年測定空腹血糖 | 
| D. | 最新糖尿病診斷準則將空腹血糖訂於 ≧126mg/dl,且需另一天測試證實 | 
| E. | 第一型糖尿病為自體免疫疾病,當β -cell 破壞超過80%,糖尿病便呈現 | 
|   | 
| (D) |   8. | 下列臨床狀況會併發胰島素抗性,除了 | 
| A. | 敗血症 | 
| B. | 心臟衰竭 | 
| C. | 庫欣氏症 | 
| D. | 甲狀腺低能症 | 
| E. | 原發性醛固酮症 | 
|   | 
| (C) |   9. |   下列敘述何者是正確?(1)血糖必須大於100mg/dl才刺激胰島素分泌(2)胰島素之分泌與GLUT-4、ATPsensitive -   K channel 有關(3)phosphatidylinositol - 3'-kinase pathway活化會促 GLUT-4轉位至細胞膜(4)胰島素mitogenesis 與葡萄糖代謝作用是經由不同訊號傳遞路徑(5)胰島素受體具有tyrosine kinase活性 | 
| A. | 1+2+3 | 
| B. | 2+3+4 | 
| C. | 3+4+5 | 
| D. | 4+5+1 | 
| E. | 5+1+2 | 
|   | 
| (B) |  10. | 下列是對血糖下降的生理反應,請問其引起反應之血糖閥值相對大小為(1)↑Glucagon(2)↓insulin(3)↓cognition | 
| A. | 1>2>3 | 
| B. | 2>1>3 | 
| C. | 3>1>2 | 
| D. | 1>3>2 | 
| E. | 2>3>1 | 
|   |